回歸自然的城市行動
在新世紀的廢墟中心引燃火苗
連結生命最初的鼓聲
褪洗疲憊虛矯
微風裡
與星子同歌舞
整晚的鼓聲、整晚的火、穿插整晚的歌與舞,
一場結合音樂裝置影像藝術的特殊邀約
身聲演繹社策辦的跨領域活動【火鼓祭】於2002年8月16日、17日、23日、24日,假華山藝文特區四連棟舉辦四場。由身聲演繹社主辦、中華民國藝術文化環境改造協會合辦、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贊助,讓民眾共赴這場城市部落的聚會!
身聲演繹社創團至今,無論創作或訓練都與儀式有密切的關聯,我們關懷劇場、生活乃至探尋生命原點的儀式;逐漸尋找到「儀式」與創作方向的密切關係——儀式使人有機會碰觸自己內在的空間、喚醒內在沉澱的經驗、激發未知的創造力;所謂的「儀式」非關宗教,而是關於與生命一切本質的連結。 我們希望在生活的城市裡,創造一個儀式性的時空;一個鼓聲與歌舞不斷的儀式,讓都會機械化、遠離內在的快速腳步有一個可以停留喘息的空間;讓習慣僵化運作的身體有一個回歸自由與開放的機會;抛下厚重的面具,單純的沈浸在鼓聲和簡單的身體律動中。 此跨領域活動於午後四時開始,民眾將可親自擺放石頭裝置迷宮、行走冥想,日落起火儀式後,一同體驗融入火光、鼓動、歌舞。場域的設計將以火為核心,以竹、木、石頭等材料為裝置,撘配華山的古老時空感,結合現場鼓樂,吟唱,舞蹈,影像藝術,邀集不同領域藝術家的智慧與才能,以多元的藝術語彙為媒介共同在華山藝文特區這個充滿想像力的環境,營造一個熱鬧豐富而又「安靜、單純」的時空。 2002年8月16、17 、23及24日 每日下午4:00至晚間10:00(入場時間不限)
4:00~5:30 夕陽西下 一起築起迷宮 儀式開始 5:30~6:30 晨昏交替 行走迷宮… 6:30之後 聲音呼喚 火起 鼓起帶上你的身體 聲音 樂器 一同能量鼓舞 活動地點:華山藝文特區 四連棟(台北市八德路一段一號) 一起完成這個儀式的所有朋友:
製作人:簡妍臻 藝術統籌:吳忠良 藝術顧問:張鶴金 企劃發想:林宏璋 行政執行:劉佩芬 公關宣傳:徐祥鳴、黃慧思 票務:顏順祥 前台/餐飲:劉淑娟 文案:袁正玉、簡昭宜 景觀裝置:張偉來 陳勇成 顏順祥 火場營造:吳中煒 影像製作:龍仲豪 平面設計:江其駿 攝影:張國治 鼓手:身聲全體 合作藝術家—林宏璋、 阿杲、DJ mobaza、Ken 鄭、Dizzy、Naked Dareem、吳中煒、謝韻雅、Scott Prairie、蔡繡如、陳揚等 |
與其說是辦了一個「火鼓祭」,不如說是創造了一個創作的空間。 在一個阻塞的城市裡,無須老遠開車, 在市中心,就有一個可以與天地同在的精神性的空間, 之於我,這或許是在台北市難得的希望。--吳忠良 |
火鼓祭內容
【火】
在每一場的活動中我們都會起造一個火場。它並非只是一片營火;原住民認為,火負責管理維持一切生靈的生氣與存續的能量。它存在於我們的體內體外。要與火建立關係的好方法就是透過儀式。在火的儀式裡,有著原住民最根本的信仰,即人人都是帶著目的出生的,為了達成我們的目的,我們需要火的驅策力量。
因此,「火」在這個活動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中心角色。
【鼓】
鼓聲,是帶領我們接觸初始記憶的聲音;有如母親的心跳,連結我們最初的生命力量與意義。
整個活動的進行以鼓聲作為最主要的聲音支撐,以大小不等的非洲鼓演奏。穿插吟唱、笛聲等,不同的聲音質地帶來不同的引發力量,引導內在的真我,讓它走出來。
【影像】
年歲漸長
智慧益增
你穿著叫作成熟的外衣
跳著名為趨勢的步伐
你是個五顏六色的你
漸漸
連你的存在
也變的模糊.....
這個作品利用
單純/複雜影像
(生活的.幻想的....)
的多元並置
產生荒謬甚或弔詭
的感覺
並配合現場
火鼓演出
達到對比.衝突.呼應的效果
【空間裝置】
想建造一個「儀式空間」,場內沒有「觀眾」、「表演者」,只有經驗這「儀式」的「人」。
「火」和「螺旋」/「冥想迷宮」是這次裝置的主要中心。象徵純粹的能量,象徵生命的死亡與再生。以大自然的材料:石頭、木材、竹子、火…為裝置的元素,為的是引導回歸自然與原始。每個人選擇以身、心、意的任何方式,參與這個儀式與旅程;或許,可以瞥見自己更內在的「原點」,以及人與人、人與大自然的能量之間,原有的聯繫。
【願景】
期望這次的火鼓祭之後,能創造出一個屬於大家的、屬於生活的創作遊戲空間,或許一個月舉辦一次,或許三個月、半年、一年一次,沒有時間、沒有文化界限、沒有政治、沒有階級身份…
【喚起初始記憶-吳忠良】
這次,與其說是辦了一個「火鼓祭」,不如說是創造了一個創作的空間。在一個阻塞的城市裡,無須老遠開車,在市中心,就有一個可以與天地同在的精神性的空間,之於我,這或許是在台北市難得的希望。
火鼓祭,藉由我們熟悉的都會影像—人潮、車流—帶我們進入一個原始的空間;儀式的空間。有象徵生命的迷宮、有火、有鼓、有歌與舞。火鼓祭,不是表演,是持續的跳舞,持續的鼓聲。
鼓聲,聽十分鐘,可能你會覺得很好聽;聽一個小時,可能你會覺得很high;可是聽六個小時,那可能是一種寧靜。
希望,藉由創造出這樣的空間,能喚起一個初始的記憶…
【縱火擊鼓- 林宏璋于海島一隅】
每次的火鼓會都是一個因緣際會的場所。它總是在一種自發即興的情形下發生的。有一種熱,一種速度感,各式各樣的樂手、舞者、影像及藝術工作者,隨機的加入鼓會的場所,重重的敲擊著生命的拍子。
火與鼓,是一種自然的組合。只有火才能使鼓聲高亢響亮。隨溫度的昇高,人的反應也熱了起來,每一個來參與火鼓會的人都是創作者,在無以探之的慾望場域找尋一個表達的樣態。
而似乎我們音樂寄託在遙遠的西非馬利的草原中,或是幾內亞的高山上。在想像之外,正在創造一個在太平洋上小島所發生的傳奇。
【火】
在每一場的活動中我們都會起造一個火場。它並非只是一片營火;原住民認為,火負責管理維持一切生靈的生氣與存續的能量。它存在於我們的體內體外。要與火建立關係的好方法就是透過儀式。在火的儀式裡,有著原住民最根本的信仰,即人人都是帶著目的出生的,為了達成我們的目的,我們需要火的驅策力量。
因此,「火」在這個活動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中心角色。
【鼓】
鼓聲,是帶領我們接觸初始記憶的聲音;有如母親的心跳,連結我們最初的生命力量與意義。
整個活動的進行以鼓聲作為最主要的聲音支撐,以大小不等的非洲鼓演奏。穿插吟唱、笛聲等,不同的聲音質地帶來不同的引發力量,引導內在的真我,讓它走出來。
【影像】
年歲漸長
智慧益增
你穿著叫作成熟的外衣
跳著名為趨勢的步伐
你是個五顏六色的你
漸漸
連你的存在
也變的模糊.....
這個作品利用
單純/複雜影像
(生活的.幻想的....)
的多元並置
產生荒謬甚或弔詭
的感覺
並配合現場
火鼓演出
達到對比.衝突.呼應的效果
【空間裝置】
想建造一個「儀式空間」,場內沒有「觀眾」、「表演者」,只有經驗這「儀式」的「人」。
「火」和「螺旋」/「冥想迷宮」是這次裝置的主要中心。象徵純粹的能量,象徵生命的死亡與再生。以大自然的材料:石頭、木材、竹子、火…為裝置的元素,為的是引導回歸自然與原始。每個人選擇以身、心、意的任何方式,參與這個儀式與旅程;或許,可以瞥見自己更內在的「原點」,以及人與人、人與大自然的能量之間,原有的聯繫。
【願景】
期望這次的火鼓祭之後,能創造出一個屬於大家的、屬於生活的創作遊戲空間,或許一個月舉辦一次,或許三個月、半年、一年一次,沒有時間、沒有文化界限、沒有政治、沒有階級身份…
【喚起初始記憶-吳忠良】
這次,與其說是辦了一個「火鼓祭」,不如說是創造了一個創作的空間。在一個阻塞的城市裡,無須老遠開車,在市中心,就有一個可以與天地同在的精神性的空間,之於我,這或許是在台北市難得的希望。
火鼓祭,藉由我們熟悉的都會影像—人潮、車流—帶我們進入一個原始的空間;儀式的空間。有象徵生命的迷宮、有火、有鼓、有歌與舞。火鼓祭,不是表演,是持續的跳舞,持續的鼓聲。
鼓聲,聽十分鐘,可能你會覺得很好聽;聽一個小時,可能你會覺得很high;可是聽六個小時,那可能是一種寧靜。
希望,藉由創造出這樣的空間,能喚起一個初始的記憶…
【縱火擊鼓- 林宏璋于海島一隅】
每次的火鼓會都是一個因緣際會的場所。它總是在一種自發即興的情形下發生的。有一種熱,一種速度感,各式各樣的樂手、舞者、影像及藝術工作者,隨機的加入鼓會的場所,重重的敲擊著生命的拍子。
火與鼓,是一種自然的組合。只有火才能使鼓聲高亢響亮。隨溫度的昇高,人的反應也熱了起來,每一個來參與火鼓會的人都是創作者,在無以探之的慾望場域找尋一個表達的樣態。
而似乎我們音樂寄託在遙遠的西非馬利的草原中,或是幾內亞的高山上。在想像之外,正在創造一個在太平洋上小島所發生的傳奇。